公告
日照信息港(http://www.rizhao6.com/)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日照新闻资讯 » 娱乐新闻 » 正文

高行健个人简介,高行健为什么被驱逐,高行健对毛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7-03-23 14:12:13
而是没有了。於是读者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雾气里究竟堆的是什麽。
  
  但是为什麽人们不容易看清《灵山》是垃圾和废墟呢?作者的聪明就在这里:首先他不给人物起名字,用「我你他她」等人称变化给作品套上了「现代派」写作手法的光环,而由於很多读者对西方现代派不是很了解,就被他的「玄」给唬住了,以为这是现代派的抽象和深奥;其次,他给《灵山》解释出了「哲学」意境。而现在《灵山》则被耀眼的诺贝尔奖光环包围,更刺得人无法睁开眼睛看清楚。
  
  由於《灵山》中几乎没有任何细腻的心理刻划,里面没有意识的流动,却胡乱滚动著一堆和主人公脑子里想的东西完全没有关系的民俗、地、景物等外在事物,而那种深入到潜意识层次的心理、意识活动描写则连影子都没有(这点我在谈高行健的模仿一文中会继续探讨),所以说《灵山》根本就没有现代派作品表现手法上的最主要特色,他所用的人称变换,只是一个极为外在的障眼手法而已,根本没有实际内容。
  
  他也是在非常皮毛地理解存在主义,或者说根本没有弄清存在主义强调的是什麽,因为他只「表现了」(他实在是什麽也没表现)或解释了存在主义的前半部。而存在主义的後半部,或者说存在主义的最重要内容,是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人在面对注定要死亡和失败的命运时,在奋斗过程中证明自己的存在,在人和人之间的联结、承担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中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根本不是悲观消极的人生哲学,而恰恰相反,它主张积极乐观地去奋斗,去承担责任。而高行健要表达的却是人生皆无意义,最好逃开一切责任。
  
  《灵山》当然也不是传统小说,这点谁都看得出来,它简直是一部破碎到捡不起来的纪实杂烩。如果就这样把民间传说、掌故、地方、道听途说堆砌起来,用抽象人称穿插一下,就叫「小说」的话,任何有一定汉语写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以中国幅员之广阔,历史之悠久,地方之繁杂、民俗传说之多,这种书可以写出成千上万本!诺贝尔文学奖每个月都发给中国人,也会应「发」不暇。
  
  高行健在《灵山》中既要表现中国的三种文化,又要表现「追求目标是无意义的」,还要表现「要逃避人群又渴望人间温暖」,在一本小说里表现三个完全不同的主题,连现代派的鼻祖,极尽创新努力的乔伊斯也没敢尝试过。高行健尝试了,什麽也没表现出来,但却得到了诺贝尔奖的首肯,不能不说是极为成功的尝试。
  
  看完这些负面的评论,我也算是终于有点明白为什么我花了一晚上还是没抓到这本书的点了。
  
  在我第一次读完中文版的灵山和英文版由Mabel Lee 翻译的灵山之后,我的感受是,的确,这部小说很有力量。现在回想起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刚开始描述的那个充满湿气的大山里,人也仿佛置身于那种飘渺的环境之中,之后的所有场景,都带着一种江南的韵味。
  
  可是,我发现我并没有办法一口气讲它读完,有很多太过消极的句子,也有很多复杂的句子我至今都无法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义。到最后,我急不可耐的想去看结局,想去找寻整本书带带给我的意义,但是直到仔细看完了每一行字,依然不能明白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怎么去做。
  
  谷歌一下高行健,灵山,跳出来一大堆的,都是关于语言的美学,甚至连翻译者Mabel Lee 写的一篇有关于高行健的长篇论文,也是关于灵山的语言美学。而真正关于本书意义的论文,寥寥无几。那些对于高行健灵山的好评,很少真正提及这本书中作者的深意。的确,语言创新在文学创新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我认为逻辑更是一个小说需要去好好阐述的。什么叫“在写作中寻找自由”?“自由”意味着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找到自由的?这些都没有在书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换言之,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的亮点,也许是在于独特的叙述方式,而本书想带给我们的意义反而是难以提炼的。
  
  我觉得看不懂的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你的阅读水平和思想水平,达不到那个高度,因此无法理解书中想体现的深意;第二种,是这本书的确是虎头蛇尾,糊弄你的逻辑。我不知道灵山这本书究竟属于哪种。可能有些书,有些人一辈子就是看不懂的。
  
  但我认为作为一部小说,灵山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有趣。各位看官自行定夺这本小说的分量,毕竟人人看法不同。
  
  《一个人的圣经》,这部作品可能相比《灵山》失色很多,不过我只读了一遍,里面很多东西可能被忽略了,反正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结尾处那三人成变换形成的奇特美学景象,如置身一个镜子的世界,每个镜子中不仅有自己身体的影子,还有其他镜子中那个影子的影子。
  
  尽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很难,但是它在瑞典和西方还是找到不少知音。这些知音们的热情是很让人感动的。1988年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第一次到巴黎,1989年和这之后我又到巴黎五次。在与汉学家们的接触中,我知道他们不少人喜欢巴金,而且竭力推荐巴金,这固然与巴金曾到法国留学过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巴金确有成就,在幸存的产生于上半叶的一代作家中,巴金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代表。如果诺贝尔文学奖能授予他,倒是较为自然,至少中国作家群会比较服气。尽管他在下半叶的头三十年,因人文环境的原因未能创作出较有价值的东西,但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中,也是他近入八十高龄之时,还写下了散文巨著《真话集》,这部大书负载的是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之语。只要熟悉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坛,就会知道,能像巴金这样做的人很少。与巴金同一时代的作家沈从文,倒是在瑞典找到知音,而第一个知音就是马悦然。马悦然告诉我,早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喜欢沈从文,但不敢译,美丽的文字是不能轻易译的。直到1985年,他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之后才着手翻译沈从文的作品。1987年,他所译的《边城》瑞文版正式出版,紧接着,沈从文作品集又出版,沈从文代表作的翻译和出版,成了瑞典文学界的盛事。沈从文也立即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进入最前列。
  
  据懂得瑞典文的朋友告诉我,马悦然翻译的沈从文作品漂亮极了。从1948年翻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始,到了1987年,马悦然已经历了40年的中国文学翻译生涯。40年间,他翻译了老舍、闻一多、艾青等许多中国作家诗人的数百种作品,并翻译了《水浒传》(《西游记》是九十年代才完成的另一工程)和四卷本的二十世纪中国诗歌与散文选集,因此,到了翻译沈从文的作品时,译笔已完全成熟,因此,瑞典文本的沈从文作品集一旦问世,马上赢得瑞典人的审美之心。
  
  马悦然是瑞典文学院中唯一懂得汉语的院士,因此,他在担任院士后便更加努力翻译中国现代、当代的作品,更加关注中国当代文学。沈从文去世之后,他又选择了北岛、高行舰李锐作为他的主要译介对象。他和北岛认识得比较早,并翻译了北岛的全部诗作。这也许是缘分,马悦然真是非常喜欢北岛、顾城、杨炼的诗。我在瑞典的时候,常常听到马悦然谈起他们的名字。那时顾城在德国,马悦然多次和我说,真想请顾城再到瑞典,就是一下子找不到钱。他称顾城是"会走路的诗",衷心地爱他,可是顾城后来却发生那样的悲剧与惨剧,辜负了马悦然一片情意。他认为北岛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是前人没有的,而杨炼则是寻找的诗人,可以回到先秦的时代。马悦然觉得他们都年轻而富有活力,也许可以展示中国新诗的未来。也因此,马悦然非常关注他们前行的足音,把他们当作朋友。92年深秋的一天,马悦然夫妇听说我和妻子采蘑菇采得入迷了,非常着急,就警告我说:以后不许你再去采了,中毒了怎么办?他还告诉我,杨炼来瑞典时也采得入迷,为了安全,不得不把他的住房搬迁到一个没有蘑菇的地方。
  
  高行健是他喜爱的另一位作家与戏剧家。他首先看中高行健的戏。1988年12月我初次到瑞典时,他就对我说,高行健的每一部剧作都是好作品。当时他很高兴地捧起一大叠手稿,告诉我说,这是高行健刚刚完成的长达40万字的长篇小说,可是都是手写的,他读得很费力,不知道怎么办?我因为也喜欢高行健的剧作和他的其他文字,所以就说,让我把稿子背回中国,打印好了再寄还给你。于是,我把《灵山》初稿带回了北京,打印校对好了之后,我请瑞典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交给马悦然。马悦然接到打印稿后立即译成瑞典文,因此,《灵山》的中文本尚未出版,瑞典语《灵山》译本已经出版了。《灵山》长达六七百页,而且与中国小说的传统写作很不相同,它没有连贯性的人物与故事,结构十分复杂,第一人称"我"同第二人称"你"实为一体,后者乃是前者的投射或精神的异化。第三人称"他"则又是对第一人称"我"的静观与思考。全书81章,便由这三者分为三个层次。除了结构心理复杂之外,文化内涵也相当复杂,它揭示了中国文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即他所定义的中国长江文化或南方文化,换句话说,也就是被历代政权提倡的中原正统教化所压抑的文人的隐逸精神和民间文化。这部小说,上溯中国文化的起源,从对远古神话传说的诠释、考察,到汉、苗、彝、羌等少数民族现今民间的文化遗存,乃至当今中国的现实社会,通过一个在困境中的作家沿长江流域进行奥德赛式的流浪和神游,把现时代人的处境同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加以观察。对许多读者来说,《灵山》可不是那么好进入的,阅读起来非常费劲。而马悦然,一个非中国人,却能如此欣赏《灵山》,译得非常漂亮,我相信,翻译者如果没有一种感情,没有一种精神,是难以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的。《灵山》的法译本在1996年于巴黎出版。出版时法国左、中、右各报均给予很高的评价。
  
  高行健个人简介,高行健为什么被驱逐,高行健对毛的评价我们对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调查。高行健还有其他许多作品也已译成瑞典文、法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匈牙利文、日文和弗拉芒文出版。他的剧作在瑞典、德国、法国、奥地利、英国、美国、南斯拉夫、台湾和香港等地频频上演。西方报刊对他的报导与评论近二百篇。欧洲许多大学中文系也在讲授他的作品。他在当代海内外的中国作家中可说成就十分突出。
  
  除了北岛与高行健之外,马悦然还努力译介、推崇立足于太行山下的小说家李锐。
  
  附一《高行健:作家不能屈服于审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籍中国剧作家高行健说,作家只有集中在自己的文学上,才能抵抗市场的压力。作家既不能屈服于外在审查,也不能屈服于自我审查。
  
  德通社引述高行健在德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说:"作家直言对抗社会,让别人能听到自己的心声。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这才是真正的心声。"他在"我心中的荒谬"一文中说:"当意识型态在我们眼前瓦解时,我们只能藉由怀疑自己,来保住自己精神的独立。"
  
  他说:"我的经验告诉我,不能接受或相信符合大众品味的事物。"
  
<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高行健个人简介,高行健为什么被驱逐,高行健对毛的评价版权与免责声明
日照推荐图文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新闻频道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